平心而論,能改變農民命運大概只有政策和科技了,中國現代社會已然不再收取公糧,倒是給農民相當豐厚的補貼,鼓勵其種地;現代農村早已煥然一新,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開始住進樓房,養(yǎng)生館、籃球場、大型超市都紛紛來到農村,幫助農民過上了更加體面的生活;而政策之外,讓現代農業(yè)、現代農民發(fā)生由內而外基因式改變的只有科技,事實上,僅僅現代粗淺的科技已然讓農民丟掉鋤頭,只消一袋煙、一局麻將的功夫,禾苗就栽好了。
其實,中國人都應該是知道農耕生活的主要節(jié)奏,但要實現完全的自動化并非難事兒,整個的開發(fā)邏輯無非是設定距離和時間,而且在“地頭”設置電子的感應線,當墾荒機器人遇到這條線的時候,會自動跳轉到隔壁壟溝,以完成全部面積的墾荒;接下來的環(huán)節(jié)應就是插秧和載苗之類的工作,自然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被要求當做機器來使用,如此工作又是機器的強項,畢竟,手工插秧全靠感覺,這種感覺在疲倦、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失靈,而依靠肉眼比對的距離就更加難以媲美于電子眼、電子測量;而玉米地里的除草則又悶又熱,這就需要小型的自動除草機,最好是能識別出所種植的禾苗,其他的野草、雜草、雜苗都需要一律清除,至于說,噴灑農藥、收割、晾曬等工作也就早早交給無人機、聯(lián)合收割機、或者特制烤箱了。
精準的農業(yè),不單會讓農民的工作更輕松,田間異常處理更加迅速,希望科技企業(yè)、管理機構能越來越多地涉入農業(yè),讓中國農業(yè)科技化、現代化、體面化。